斫琴法-制作法
制作法
◆选材:
古人选材,有阴阳之分,取桐为阳木,梓为阴木,木用阴阳,取其相配,以召和也。《洞天清禄集》云:“面以取声,底能匮声,底木不坚,声必散逸。”琴之用材,宜陈宜新,虽则老料优先,然老料中亦有声音欠佳不可取用者,新材中或出现有潜质能出绝佳音色者亦可取者。故择材当以音色为先,不必固执于陈新品相。凡斫琴以面阳底阴,不论新旧,不论曲直,合于琴之九德者,即为良材。
◆相材:
余每斫琴,取材在手,或置于案头,须进行一翻审视端详,以相其表、审其音。未斫之时已卓然成形,观其阴阳向背,度其体形规格,于用漆配料,了然于胸,方始动工。彼斫琴者,若意烦体悖、拙鲁急功,斫琴不论相材,取之即砍,焉得焦尾玉磬扬音于清风流水哉?
斫琴之相材,用方家态度,为斫琴第一步,须十分重视之。彼时,若备上一杯清茶或一壶老酒,于宁静中精斟细酌,度量有加,斫之不悔。所谓种得良因,必得良果。
◆择琴式:
琴之款式,相传以仲尼、列子二式为古制,其余皆后世之样式。自唐以后,新创琴式多达数十种,南宋田芝翁《太古遗音》最早载以琴式,明初袁均哲《太音大全集》录以三十八种,至《风宣玄品》《文会堂琴谱》《古音正宗》等书,所录琴式增加至四十余种。清初《五知斋琴谱》则达五十余种。至现当代,更有斫琴者自创若干式样。彼斫琴者,于众多琴式中,择其好者而斫之。
◆造型设计:
余之斫琴,所选式样,凡传统款式有二十八式,创新款式有十八式,仿制款式有六式。于传统款式之各家做法,虽大形不离原初,然线条品相各自有异。有线条优美久视不觉厌倦者,亦有品相雍容大气得之爱不释手者。当然,也有线条比列不协调、品相不堪入目者,虽音色尚佳,然美感欠缺,不足为四美良琴。琴式之造型设计,历代均有不同,时有新奇者,为时人所追捧,而为后人所诟病。余以为,新制琴式为时下审美之映射,拟古而不泥于古,创新而不执于新,大可不必拘于古制。而新制琴式,必以传统审美为要,应物象形、经营位置、气韵生动,缺一不可。另,经典古制堪称完美,不宜擅改结构,不宜错彩镂金,以失太古遗音也。
◆造型制作:
择式、绘型具善,几经审视,确认无误,可挥斧以斫。凡斫琴造型者,有二法:其一,以传统工具,并以纯手工制作,得其宁静安和者,耗时虽长,乃人生态度。于过程中,何尝不享受;其二,某些工序可借助电动工具,如带锯、电刨、角磨机等,得其省时省力,亦不失精准,然其噪音乱耳,余并不乐此。自虽不乐,却不贬其法。若坊间有人,其工精湛,亦善用其心,颇具匠人精神者,以此代工,省时多斫,量多价低,利于普及,未尝不可。古琴造型,比之传统家具,斫琴之木作堪称粗术。虽粗术,然不可粗心,于挥斧、拉锯之间,当细心每节,匠人精神,由此可显。百道工序,道道精心,必出良工。于斫琴之造型,或手工或机械,乃个人所好,亦或条件所限,不必争高贬低,唯以得良琴为最终目的。
◆配底板:
面板造好雏型,圆面、初挖琴腹之后,以指扣之得声,依声选择搭配底板。不同音色追求,有不同的材料配置,方案并非千篇一统。底板之纹理与材料之阴阳向背,也十分考究,搭配不当,或许折损面板正声,未免可惜。亦可不加克求,随意而搭配,顺自然而天成。当然,后者能否得良琴,全看因缘造化。另外,底板之薄厚,音孔之方位与规格,全凭面板发声而定,也并非统一规则。总之,欲得传世良琴,于工巧、于法度,应如画家泼墨,必胸有成意,不拘工笔,不执一法而行。然得其作者,果能随心所愿,了然天成。天性之作,岂可标准而图之。
◆凿琴腹
古琴槽腹,决定共鸣箱大小,关乎琴之音色优劣,古人所谓三分良材,七分良工,此之谓也。故槽腹须深浅适中,纳音高低有宜,底、面、首、尾厚度有别,周边与中心亦不尽相同。然木性有异,音色有别,历代所用尺寸不尽相同,余以为当区别对待,不宜给定参数。
古琴初剖琴腹,自额至岳,自岳至龙龈,再至项、肩、腰、尾,并取底板,比量为式,然须多留实木一分,以待二次调整。余斫琴十数载,常见材质疏松者,发音松透嘹亮,然伤于空泛,缺乏古趣。乃数次尝试之,于腹腔内贴片加厚,化空泛为沉静,所得之琴皆为良品,故有贴片百衲之法。此举实乃调音之用,并无取巧猎奇之意。
◆挂壁候稳
琴坯俱成,须挂壁半年至一年,待阴干以消除木材应力。时人多哂之,何以至此?天地万物皆有如来法性,木性天然,而发天地正音。时人以现代科技之法作改性处理,致使木材纤维板结而滞固,如农田施化肥,虽产量巨增但食之无味。东坡亦有言,“琴不百年,则桐之生意不尽,缓急清浊,常与雨晴寒暑相应。今人以桐梓燻爆用意,终不如自状也。”余固择自然阴干法,挂壁多达三五年,虽时日长久,然胎骨坚固,声即劲挺,音韵俱妙,能于月夜修竹中奏摩诃梵音。
◆预装配件
琴胚阴干,精修琴体造型之后,为方便调音试,须预装配件。此工序除调音方便,视琴之木胚,亦有美感。
凡配件材质,历来以紫檀、花梨为上,或用其它名贵木材。《古音正宗》载有古人琴轸以玉为贵,其次玛瑙、水晶、象牙者,余则专用小叶紫檀大料开锯而成。凡紫檀老料,剔除开裂、腐朽、虫蛀之处,凡冠角均由厚料对开,使木纹对称,美观考究。
预装配件须根据斫琴款式而选择适宜造型之配件,其配件造型须审酌度量,宜因琴式而制,因美观耐看而用。配件大小应相配适宜,镶嵌深浅据琴而定。尺量、定位、画线、刀挖等工序须谨慎细心,以配件与琴体结合处不见出明显缝隙为良工。坊间有此工序不慎出现缝隙者,以漆灰补之,则日后经寒暑变化,配件与琴体连接处必先开裂。精工则物美,否则遗憾于琴。
◆精修琴腹
预装配件,按弦试听,后以精修琴腹而确定古琴音质。初剖琴腹,常留实木多一分,以供二次调整,隘有余韵,再于多留实木处缩减半分或一分。
古琴槽腹,宋人以六分或七分为制,而唐琴则多见八分九分者,史载雷威百纳琴腹深能容三指,约一寸二分以上。凡斫琴师,对音色要求不同,故琴式不同,结构常有微调,而琴体薄厚、槽腹深浅亦随之调整。时有琴人相争,以定标准,余以为不必执之,琴腹处理优劣,唯以音色手感见分晓。
◆挖舌穴
舌穴,即琴额处内部结构。多见于唐宋琴制,有益发声,至明清则少凤舌,多将琴额留作实木。《太古遗音》载曰“舌穴深一寸二分,直阔六分……安木舌在内。”今人琴式有异,舌穴长度、大小因琴头宽窄而定,宜协调规整,方使音韵沉静,采采粲粲,宛若鸾凤之清歌。
◆装天地柱
自唐代起,琴腹肩下腹中设有天柱地柱,一圆一方,为琴之心膂也。古人亦有天、地柱皆作圆形者,不拘于天圆地方说。近世琴式有别,琴体结构多有不同,余以天柱圆、地柱方为制,其大小规格酌情而定,柱高尺寸不一,安装位置根据不同琴式略有差别。然须柱径大小相宜,过大则发音闷暗,声韵不长,过小则声大而散,音声混响。
琴腹设以天地柱,一则传音甚佳,二则支撑面板底板不宜变形。坊间多有新琴不装天地柱者,或以假充真,以求声大而宏,散漫不清,有失琴之本色。弹琴不清,不如弹筝。欲辨其真假有无,以手扣其位置,声实者即是,声虚者即否。
◆相材:
余每斫琴,取材在手,或置于案头,须进行一翻审视端详,以相其表、审其音。未斫之时已卓然成形,观其阴阳向背,度其体形规格,于用漆配料,了然于胸,方始动工。彼斫琴者,若意烦体悖、拙鲁急功,斫琴不论相材,取之即砍,焉得焦尾玉磬扬音于清风流水哉?
斫琴之相材,用方家态度,为斫琴第一步,须十分重视之。彼时,若备上一杯清茶或一壶老酒,于宁静中精斟细酌,度量有加,斫之不悔。所谓种得良因,必得良果。